2022欧洲足球赛事

彩燈藝術史——唐代的花燈

日期:2021/6/10 編輯:尚美彩燈 閱讀:7848

自唐代起,官府對花燈節倍加重視,花燈節的觀燈活動達到空前的高潮,花燈節燃燈形成習俗。

同西周兩漢一樣,唐製,帝都長安嚴格實行宵禁製度。《新唐書·馬周傳》載:“先是京師晨暮傳呼以警眾,後置鼓代之。”白晝熱鬧的長安,每到傍晩,鼓聲一起,上至朝廷官吏,下至市民百姓都必須返回各自住宅。一座百萬人口的長安城頃刻間車馬匿跡,大街上冷冷清清,出現了“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的場麵。這時,隻有負責警衛京師的執金吾將軍率領所部左右街使,掌管各街巡邏,依照鼓聲啟閉坊市大門。

唐代宵禁雖嚴,但是花燈節前後幾日內卻特許弛禁,放三夜花燈,稱之為“放夜”。《太平禦覽》引唐人韋述《兩京新記》載:“唯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觀燈。”於是在三天的花燈節期間,“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走出坊門,夜遊觀賞那爭奇鬥豔的各式花燈。唐代長安不僅花燈品種繁多,而且在燈光下有樂舞百戲。以致車不能掉頭,人難以轉身。《雍洛靈異小錄》載:“唐朝正月十五夜…燈明如晝,山棚高百餘尺,神龍以後,複加儼飾,士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甚至有的人被擠得懸空而起,“有足不躡地浮行數十步者”。

唐詩中吟誦:“紫禁煙花一萬重,鱉山宮闕倚晴空,玉皇端拱彤雲上,人物嬉遊陸海中。”這首詩中所提到的鼇山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海中高山。鼇山花燈造型通常為一隻或數隻巨鼇背負山巒,山上薈萃千百盞花燈,山石、樹木齊備,點綴以佛、仙、神的雕塑、繪畫,山上可容樂工奏樂,山前設有大露台,供歌舞演出。鼇山花燈氣勢恢宏、體量巨大、疊翠堆金、浮光耀影,寓意“江山永固、長治久安”,是中國古代最典型的大型燈光景觀。武則天時,有鼇山花燈竟高30多米。

長安城中花燈徹夜輝煌如晝。劉肅《大唐新語》述:神龍(705~707)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遊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誇競,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作者數百人,唯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郭利貞、殿中侍禦史崔液三人為絕唱。”蘇味道描寫上元夜的詩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郭利貞詩曰:“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爛漫唯愁曉,周遊不問家。更逢清管發,處處落梅花。”崔液詩曰:“今年春色勝常年,此夜風光最可憐;娉鵲樓前新月滿,鳳凰台上寶燈燃。”這是幾首描寫長安城裏元宵夜景的名詩。“火樹銀花”、“星橋”、“明月”,天上星,地上燈相輝映,遊伎添彩,行歌揚聲,形象地描述了花燈節,燈火輝煌民眾歡娛的景象。

大唐不夜城觀花燈

大唐不夜城觀花燈

節日使人無限留戀,真希望夜夜無宵禁,以便長時間沉浸在花燈節的愉悅之中。有許多文人以詩歌生動地描寫了元宵燈會的盛況。如盧照鄰《十五夜觀燈》“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還有像“誰家見月能閑說,何處聞燈不看來”(崔液《上元夜六首》)、“月華連晝色,燈影雜星光”(沈佺期《夜遊》),等等,不一而足唐代這種禦前所獻的踏歌詞很多,不僅京師長安、東都洛陽元宵花燈節十分熱鬧,全國城鄉也都很隆重。羊士諤《上元日紫極宮門觀州民然燈張樂》寫道:“山郭通衢隘,瑤壇紫府深。燈花助春意,舞綬織歡心。”看來州縣山區也是如此。白居易描寫杭州的《正月十五夜月》寫道:“歲熟人心樂,朝遊複夜遊。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無妨思帝裏,不合厭杭州。”詩人甚至把杭州元宵節之盛與京師並提了。

唐代民間的燈會極為興旺,以至連皇帝、後妃在宮廷裏觀花燈都覺得不過癮,還要到民間去觀花燈。宋祁、歐陽修《新唐書·中宗本紀》述:“四年正月丙寅、及皇後微行以觀花燈,遂幸蕭至忠第。丁卯,微行以觀花燈。”劉眴《舊唐書·中宗本紀》述:“景龍四年(710)春正月乙卯,於化度寺門設無遮大齋。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後微行觀花燈,因幸中書令蕭至忠之第。是夜,放宮女數千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者。丁卯夜,又微行觀花燈。”

張鶩《朝野僉載》《新唐書·嚴挺之傳》及《輦下歲時記》等均記述有: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夜,在安福門外做一巨型花燈,高60餘米,上邊纏繞五顏六色的絲綢錦緞,用黃金白銀作裝飾,燈輪懸掛花燈五萬盞,如同五彩繽紛、霞光萬道的花樹一般。同時,讓“宮女數千人,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在燈輪下輕歌曼舞,還從長安萬年縣選來少女婦人千餘人,成幹上萬的宮女及民間少女在輝煌如晝的燈火下邊歌邊舞,這些歌舞有的叫“行歌”,有的稱“踏歌”。這些歌女們一頂花冠、一巾霞帔皆值萬錢,甚至裝飾一名踏歌伎女也要三百貫。歌女們在燈輪下踏歌三日。當時的盛況“他鄉月夜人,相伴看燈輪,光隨九華出,影共百枝新”,以至“歌鍾盛百裏,車馬沸南鄰”(韓仲宣《上元夜效小庾體》)。“月下多遊騎,燈前繞看人,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崔知賢《上元夜六首》)。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述:“唐明皇先天中,東都設鐙,文宗開成中,建鐙迎三宮太後。則是唐以前歲不常設。”唐玄宗尤愛歌舞,在勤政務本樓和花萼相輝樓前不僅建造“燈樓”,而且“遣宮女樓前歌舞以娛之。”

鄭處海《明皇雜錄》述:唐玄宗“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影燈,設燎庭,自禁中至於殿庭,皆設蠟炬,連屬不絕。”在東都洛陽“大醐五鳳樓下,命三百裏縣令刺史率其聲樂來赴闕。”還讓這些聲樂歌舞隊比勝負,進行賞罰。當時河內郡郡守令樂工數百人坐在牛車上,皆身穿錦繡,連挽車的牛都蒙披虎皮,或者裝飾成犀象形狀。在長安,唐玄宗設宴大醋則上勤政務本樓,“金吾及四軍士兵,列明陣仗,盛列旗幟,皆披黃金甲,衣短繡袍,太常陳樂。”有時讓“府縣教坊,大陳山車旱船,尋幢走索,丸劍角抵,戲馬鬥雞。又令宮女數百,飾以珠翠,衣以錦繡,自帷中出。”然後簫韶齊奏,鍾鼓齊鳴,“擊鼓為《破陣樂》《太平樂》《上元樂》。又列大象、犀牛入場,或拜舞,動中音律。”在元宵花燈夜,燈火輝煌、載歌載舞之時,文人獻踏歌詞,吟詩作賦,倍添雅興。唐代詩人張說《十五日夜禦前口號踏歌詞二首》,就生動描述了興慶宮前觀花燈歌舞的盛況:“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裏太平人。

大唐風花燈

大唐風花燈

龍銜火樹千重焰,雞踏蓮花萬歲春。帝宮三五戲春台,行雨流風莫妒來。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

燈節的燈火繁盛,熱鬧非凡,和曆代皇帝的倡導、參與有關。唐代燈節不僅時限放寬,而且大張旗鼓地慶祝。《明皇雜錄》載:洛陽花燈節時有尚方燈匠毛順巧思,結創繒彩為燈樓十二間,高50米,懸朱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其花燈為龍鳳虎豹之狀。國舅楊國忠的子弟們,也“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紅燭,圍於左右。”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百枝燈樹》述,楊貴妃之姐“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裏皆見,光明奪月色也”。宮廷、官府如此慶祝節日,民間每至花燈節也張燈結彩觀燈遊樂。在元宵花燈節的風俗影響下,唐代日常照明的燈燭也出現了新花樣。

一些王公貴族用木雕成侍婢形象的燈架,稱之為“燈婢”。《開元天寶遺事》記述:“寧王宮中,每夜於帳前羅木雕矮婢,飾以彩繪,各執花燈,自昏達旦,故名之為燈婢”。燈節不僅是一般家庭玩樂而已,而且是由官府組織布置,精心準備擺列出輝煌的滿城燈火,吸引從上到下的男女老幼,一起喜洋洋地前來觀看。火樹銀花,魚龍百戲,使整個中國都沉浸在太平歡樂的氛圍之中。

陶穀《清異錄》記載,唐懿宗(833~873)為了給愛女同昌公主祈求冥福,曾將一台“仙音燭”賜給長安的安國寺。何謂“仙音燭”?即能夠奏出音樂的燭燈,“台上安燭,即點燃,則玲瓏者皆動,叮當清妙。燭盡絕響,莫測其理”。傳說,五代時,有個莘七娘在某次作戰時,曾用竹篾紮成架子,糊上紙,做成燈籠形,下麵用鬆脂點燃,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力量,使燈飛上高空,作為軍事信號,當時稱為“鬆脂燈”,後世稱為“孔明燈”。




宋朝時期的彩燈文化——州官放火與百姓點燈的故事
 
彩燈藝術史——隋唐時期花燈節
推薦閱讀:

2022卡塔尔世界杯晋级表

Zigong Shang Mei Culture and Art Co., Ltd.
地址: 四川-自貢市板倉工業園龍湖雅居1棟29樓156號
手機: 13808157733(微信同號) 蔣先生
座機: 0813-8111064
郵箱: zgsmcd@qq.com
主營: 彩燈、花燈、燈會的設計、製作、展出及相關產品出口貿易。

花燈材料
您訪問的是沙特vs墨西哥欧赔 網站手機版
點擊進入電腦版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