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欧洲足球赛事

彩燈藝術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元宵燈節

日期:2021/6/4 編輯:尚美彩燈 閱讀:4843

三國時期(220~280),很可能已經以正月十五為元宵燈節。《世說新語•言語》述:“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這裏所述的“正月半”就是正月十五。南朝宋東陽無疑《齊諧記》(《太平禦覽》卷三十)述:“正月半,有神將陳氏之宅,雲是蠶室,若能見祭,當令桑蠶百倍。”此外,《荊楚歲時記》中有元夕“已卜將來桑蠶”的記載,由此可知《齊諧記》中所說的“正月半”就是元宵節。隋代元宵燈節有“鳴鼓聒天”的記載,魏武試鼓當是為夜晚的擊鼓奏樂作準備,類似於今天的彩排。

魏晉瓷製燈具。迄今發現最早的並有紀年銘文的瓷燈,是1958年南京清涼山吳墓出土的甘露元年(265)青瓷熊形燈。通高11.5厘米。淺灰胎,燈為熊形,熊身穿衣褂,蹲坐於盤中心,兩手抱頭,頭頂燈盞,施淡青釉,開片。底刻甘露元年銘。

青瓷羊形燭台。西晉青瓷的代表作品。1974年南京西崗出土。通高20.3厘米,橫長26厘米。器物塑成羊形,肌肉豐滿,神態安詳,羊身刻畫羽毛紋。胎淺灰色,施青釉,釉色淡綠泛黃,釉光滋潤。

東晉(317~420)開始掛燈籠。《藝文類聚》卷八十《火部》下引晉習鑿齒詩雲:“煌煌閑夜燈,修修樹間亮。燈隨風煒燁,風與燈升降。”這裏所說的燈籠掛在樹間,隨風搖曳,很可能是指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可知晉代元宵節已有張燈現象。

從發展過程看,南北朝時元宵節張燈已漸成風俗。這當然也得歸功於采用可塑性更強的絲絹、葛布麵料和竹木綁紮製作燈具原料來源的廣泛和較之鑄金屬器和燒陶瓷等工藝製作的便捷。最普及的製燈之法,至晚源於南朝宋武帝年間(420~422)《宋書•武帝記》:“床頭有土鄣,壁上掛葛燈籠。”“葛燈”,即是以細竹篾絲、鐵絲為骨,以紗、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上有籠黃色細毛,葉子大,分成三片,花紫紅色。莖皮可製葛布,通稱葛麻)為麵布。麵布是表麵有花紋的紡織品,用絲作經,絲線或麻線等作緯,裱糊燈麵,中點燭形成葛布燈具。由於這種燈籠可以防風吹,又稱“風燈”,很快普及開來。

《魏書•高祖記》述,北魏孝文帝(471~499)曾詔令暫停“三元告慶之典”。蔡絛《鐵圍山叢談》卷第六述:錢塘之龍華寺藏有“藕絲燈”,“蓋昔為吳越錢王從婺女雙林取來。藕絲燈者,乃梁武帝時(502~547)物也。謬言藕絲織成,實不然,但疑當時之最上錦爾。其所織紋,實《華嚴》會釋氏說法相狀凡七所,即所謂‘七所九會’者也。有天人、鬼神、龍象、宮殿之屬,窮極幻眇,奇特不可名。政和後索入九禁。宣和初既大黜釋氏,因複以藕絲燈賜宦者梁師成。吾昔在錢塘見之。複於梁師成家得詳焉。師成於靖康間籍沒而藕絲燈者莫知所在。”

南朝梁簡文帝(503~551)曾作《列燈賦》雲:“何解凍之嘉月,值蓂莢之盛開。草含春而色動,雲飛采以偕來。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解凍之嘉月”是指孟春正月。蓂莢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象征祥瑞的草,據說這種草每月從初一開始,日生一蓂莢,至十五日生滿十五莫莢,從十六日開始,每日落一蓂莢,至月末落盡。黃莢結滿之日就是十五日。《列燈賦》寫的正是元宵張燈的情景:有油燈、有漆燈、蘇(紫蘇、白蘇子榨出的油)燈、蠟燈,燈月交輝,倒映水中。陳後主(553~604)也有《宴光壁殿詠遙山燈》詩。

綜上所述可知上元燈節正式形成時期絕不遲於魏晉。但當時元宵張燈主要還是皇族權貴的雅好,在社會上還不是很普及的活動。

在當時的燈具中,北齊的蓮座瓷燈是瓷器精品。這件瓷燈在山西太原北齊婁睿墓出土。通高50.2厘米、燈徑18厘米、底徑20厘米、柄長28厘米。由盞、長柄、底座構成。覆蓮座,柄、座連在起,燈盞另製,底附尖插,與柄插合。裝飾連珠、忍冬、寶珠等花紋,均為貼、畫做成。通體施黃綠釉,釉色晶瑩。造型秀美裝飾富麗,當受西域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響。







彩燈藝術史——隋唐時期花燈節
 
彩燈藝術史——戰國至漢代的燈具
推薦閱讀:

2022卡塔尔世界杯晋级表

Zigong Shang Mei Culture and Art Co., Ltd.
地址: 四川-自貢市板倉工業園龍湖雅居1棟29樓156號
手機: 13808157733(微信同號) 蔣先生
座機: 0813-8111064
郵箱: zgsmcd@qq.com
主營: 彩燈、花燈、燈會的設計、製作、展出及相關產品出口貿易。

花燈材料
您訪問的是沙特vs墨西哥欧赔 網站手機版
點擊進入電腦版首頁